二维码
电话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环境说 >  文章详情
生态环境治
社会第三方融入生态环境治理带来新气象,但实施过程中为何出问题?
2022-09-15 浏览量:45
点赞 1
0评论
收藏
分享

社会第三方融入生态环境治理工作,给基层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新气象,为辅助监管、监测和执法方面提供了专业支撑。目前,很多政府部门、单位都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进行专业化、高效化监管,但在实施过程中,也出现了一些问题。

比如,提供服务时,反馈企业信息不对称,包括企业存在问题的数量有出入、给出的整改意见与生态环境部门不一致等。还时常出现生态环境部门、属地政府、园区等同时聘用不同的第三方机构,同样的问题,多个第三方机构轮番排查,导致企业疲于应付从而影响正常生产。

针对以上问题,笔者认为,在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同时,应该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机制。一是强化监管措施,肃清市场乱象。提高专业性,在检查第三方的服务质量方面,有效联动专业人才共同参与执法监督。由专家进行技术性审核,尤其加强在环评报告、监测报告等方面的内容真实性、有效性审核,形成问题清单,并将信息公开,进行通报。加大惩处力度,生态环境部门应不断结合专业力量发现线索,依法严厉打击数据、环评等弄虚作假行为。通过执法手段,逐步清退违法违规第三方机构,维持市场秩序。提升监管效能,建立大数据平台,将现有的碎片化、分散数据进行整合,集中纳入一体化综合平台,加强数据的科学研判和智能分析,将监管有效落实到日常。

二是加强考核评估,夯实治理基础。严控准入门槛,政府、单位在招投标阶段,应当明确服务对象、服务内容以及相应的服务边界。对于存在问题的第三方机构,或在服务中出现违反协议等违规行为,建立对应的否决原则,切实保障服务质量,使监管工作取得实效。完善考核评估制度,考核评估工作不仅仅是考核第三方对于企业的服务,也要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同时进行考核。在将建设项目的全过程、全覆盖式评估纳入考核范围的同时,针对政府、单位等委托部门也要有详细的评估方案。以上海为例,已经建立了针对第三方机构的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督管理制度,采取抽查与排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,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公开。


点赞 1
0评论
收藏
分享
还没有评论,快来留下你的评论吧
评论